与其说Stone在质疑反思战争,倒不如说是在质疑美国文化,美国人所宣扬的价值理念。尤其是美国人教育人民的方式,很有一点文化大革命的味道:比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说的Love it or leave it.以先入为主的意识来否定一切合理的存在和合理的解释。对世界进行简单的二元化处理,所谓非此即彼,再到不是我方立场的一切都是坏的。因而越战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种伤痕的存在,女人被添全过程A一片是整整一代美国人被误导被耽搁的巨大伤痛:They’ve killed a generation of young men.影片其实是通过一个角色的心灵的成长过程来展现影片的内涵,主人公开始向战友家属吐露真相是他人生重要的转折点。 Stone最了不起的一点就是他能站在体制之内思考体制之外的东西,女人被添全过程A一片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。
攒饼儿:139.197.254.35
好有趣的老太太。這才是遲暮之年該有的樣子,“童趣,生機,俠骨,詩心,大化,有情”
琉璃水瓶:123.233.228.205
要不是Louis Hofmann就真无聊。 不和诸如One Flew Over the Cuckoo's Nest一类同题材经典相比,单纯作为一部普通电影也遍布瑕疵:典型环境典型人物的塑造空洞表面、素材组织戏剧冲突的设计平庸单薄。好几处,比如高唱“Freedom”的群体反抗、从集体霸凌到抱团斗争再到烧照片完全没有置信空间,再如校长女儿的戏份、圣诞节对母亲的回忆……作为叙事材料不能融入整体,女人被添全过程A一片作为批判素材反而弱化文学脚本的思想深度——除非创作上本就想说“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”。 在近年一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德国电影中这一部极一般,而德国文艺的社会批判离不开二战与冷战、纳粹德国与两德合并对整个德意志民族造成的伤痕与裂痕:作为现实关照虽然也有其普遍性,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脱离语境就只能是无的放矢,反而失去力度。 为Louis Hofmann十八岁的盛世美颜,加一星。